2020年7月28日 星期二

CoCo 介紹與評價-- 可轉換銀行資本工具 ( Contingent Convertible) -1

接著前一篇債劵101以後,就直接跳入CoCo了拉~中間的Senior 跟 Sub,大家應該都可以比較直覺的了解,所以我就先不浪費時間過那一段,就直接拉到CoCo AT1。
這篇文章會介紹CoCo的基礎、機制、架構 以及評價的邏輯思考,不過評價這段,隨著時間的遞移,整個市場的想法也會有所不同,所以大家就參考就好,也可以當作一個思考訓練的過程。

首先CoCo的定義:

nCoCo (Contingent Convertible )是具有救助功能的可轉債。
當銀行資本適足率低於某一最低值要求時,CoCo 可以被強制性地轉化\為普通股或吸收損失 ( Bail-in)。在政府出手援救銀行(Bail-out)之前,先由銀行內部自己援救。

簡單的說就是該金融機構的CET1,低於某個水準以下,CoCo的轉化機制會被觸發。然後你手上的coco就會變成股票、部分減損、全部減損的不幸結果。

今年各大行的Fully Loaded CET1如下:(非最新)

實際上的觸發條件有以下三個:

1. 以資本充足情況為觸發條件,如銀行資本充足率達到某一下限
2. 以監管層規定或無法生存事件(PoNV)為觸發條件
3. 以市場指標為觸發條件,如銀行股價低於某一水平

目前大部分市場上的都是以第一項以及第二項為主。

特殊條件:
1. 到期年限長: 次順位大部分為五年以後,CoCo則是永續債。
2. 含有Call option: 特定年限之後,發行人有權利贖回。
3. 計息方式轉換:特定年限過後(通常為第一次call date),將會由固定轉為浮動。

這邊可以講一下CoCo發行和初步的評價:
 
大部分coco發行的IPT都是第一次call date當benchmark 加點來詢價,比如說BNP要發一檔coco,
他就會用T+ 200之類的出來詢價,假設他第一次call date是5年,就會是5Y Treasury 加點計算。

再來是他計息轉浮動的加點,當初一開始是沒有特別規定的,所以很多銀行都會用個5Y swap + 500 bps 這種超誇張的方式來暗示市場她一定會call。但後來就有規範出來,變成要用5Y swap 加點,但要等於當初發行的價位,避免有上述那種亂象。

再來就是轉換條件的比較:

通常是  轉換為股票>部分減損(暫時)>部分本金減損(永久)>全部本金減損

當初一開始的時候,這些是會做比較的,但隨著大家的CET1越墊越高,這塊佔評價的比率也是越來越低。

這樣講大家可能不太了解 ,我們拿一檔劵來舉例:


我們可以看到這一檔劵,他的CET1 trigger ratio是 5.125%,只要低於這個條件,就會出現本金減損。

但我們看前面的那張歐洲銀行的CET1 ,ACAFP現在是15.4%,距離5.125%非常遙遠,所以基本上發生trigger事件的機率非常低(其實全世界的大銀行GSIB都有類似的現象)

所以當初比較早期發的trigger point 在5.125%及7%的,在pricing時,都逐漸被忽視。

以下補個小結:


債息停發的機制,稍稍有點複雜,這篇先不著墨太多,避免一次給予太多資訊,大家難以吸收。


=========================================================================
大致上地介紹到這邊,後面來講一些比較實際的Valuation:

CoCo AT1之所以可以享受到較Senior為高的收益率,主要是來自於多承受以下的三個風險:
1. 次順位風險
2. 取消付息風險
3. 贖回風險

通常CoCo收益率的上限取決於該公司的股票收益率,下限則是該公司Senior / Sub 的利率。

這三個風險裡面比較需要展開討論的應該是贖回風險。因為贖回風險牽扯到的面會比較多元,大部分的Valuation method 很多也是集中在這塊。

首先討論的地方是,該公司到第一次call back 的時候,他要不要執行? 第一個是他如果call back是否可以發出一樣的量,而且能否用更便宜的成本(更低的利率)發行?

這個問題取決於它現在的Credit spread 是否比五年前低(Reset Spread)?市場對CoCo的需求是否強烈?如果都為正,那就應該要call回重發。

而且由於CoCo越接近call date ,他就會出現負的Convexity,這邊請看下圖:
所以當他債劵價格過高的時候,越有可能造成公司的call back,就會出現負凸性的現象。

另外一個需要考慮的是該公司發行的AT1量,因為如果量沒有很多,其實市場上為了Diversify ,相對需求也是會比較強烈。

一般衡量AT1 的Spread 通常都是用senior 與Sub的倍數去看,比如說 Senior +100   Sub 可能是1.5X的Senior,AT1 可能是兩倍的Senior。

以上都是較早之前對AT1的評價方式,但隨著時間的遞移,現在的主流是由於AT1跟Sub的發行量都過低,所以實質上的抵禦效果很微弱,故AT1/Sub的spread會越來越接近。而其中Trigger point在5.125的會更貼近Sub。


==================================================================
初步對於CoCo AT1的介紹就先到這邊,其實我回頭看了一下,這篇有一點點雜,應該是因為其實我也一陣子沒看CoCo了,少了一點看市場的Feel,講起來就沒有那麼有條理跟邏輯,可能之後再想一下,可能會再重新編寫內容。

如果有甚麼不理解的,可以留言給我,如果還有人在這邊的話~~~










10 則留言:

  1. 您好,請教一下,coco也是屬於TLAC的範圍,對嗎?

    回覆刪除
    回覆
    1. 是的,請見本Blog中的這篇文章:TLAC & MREL -- 1

      刪除
  2. 請教一個問題:由於一般AT1 Coco也是永續債。請問要如何分辨一般的永續債與Coco bonds? 謝謝

    回覆刪除
    回覆
    1. 有一個最簡單方法,就是你進BBG打isin,看他的DES。

      刪除
  3. 您好,關於贖回風險有個問題想再請教您,如您所述,是否在first call date贖回除需求面以外,另一大重點是重新發債成本,那這個發債成本詳細來說該如何觀察呢?

    是否可以說看reset rate與同評級的銀行AT1債券5y利差誰比較大(或是說用作者您所述的兩倍senior spread去評價AT1 spread),如果reset rate比較高,可以推論重發債成本會比較低,不贖回的風險會降低

    回覆刪除
    回覆
    1. 您好,兩個問題我一起回答:
      因為只要涉及call back ,發債銀行看的就是reset spread。排除部分老劵,基本上新劵的reset rate須跟你發債時的spread 相同。
      但隨著時間的演變,大部分的 coco都tighten 很多,所以基本上都會call back。另外就是如果該公司的重發spread明顯低於reset spread,但該銀行卻不call back,市場信心會嚴重動搖,該公司的cedit spread 會明顯widen(在這個狀況下,雖然使用reset spread 是favor投資人,但一樣會被狂賣)。

      那至於為何會發生不call back狀態呢?有幾種可能性1.該公司覺得市場目前流動性不好(或是對AT1的需求不高,尤其是在兩種spread差距不大的狀況下) 2. 該"幣別"的AT1,公司覺得不太願意重新發行 3. 其他原因(暫時想不到,之後有想到再補充)

      另外就是跟同類型(同評等)的AT1相比之下,是沒有問題的。因為以投資人來看,換劵是很常見的行為。但還是要多比較兩公司的CET1 ratio ,MDA level及公司目前AT1 及 TLAC發行狀況等, 這些事情都有可能影響call back prob.,進一步的影響你比較的基礎。

      最後就是今年或明年CRR3 跟 Basel IV 可能會逐漸有框架出爐,舊卷的extention risk 其實也是越來越低。

      刪除
    2. 不太理解新的資本要求框架出爐會導致舊券較不會extension的原因,因為basel資本適足是以帳面價值計算,跟保險業的solvency ii不同,就算extension導致creit spread widen理論上是不會影響當下的資本適足對嗎? 還是說舊券不贖回導致利差擴大,會不利未來擴充資本,尤其在更高capital requirement的Basel IV框架下?

      刪除
  4. 另外想要呼應到作者另外一篇文章,關於西班牙大眾銀行。如果要買入一張AT1,光是評斷有無損失本金write down風險(或轉換股權)以及有無付息風險MDA足額與否,似乎是不夠的,大眾銀行的案例為ECB權衡的結果,似乎納入營運的穩定因素,想請問作者在評斷一張AT1的時候還會額外考慮何種因素,謝謝您的分享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個方面,比較難回答,因為banco popular 是流動性的問題。但她算是一種結果,因為有很多的原因會造成擠兌,例如謠言、公司獲利、Funding來源、政策影響(通常來自中國)等。
      如果聚焦於Funding的話,我覺得可以看一下公司的funding組成來源,這算是一個比較好判斷的地方,例如該銀行wholesale funding是主力,那就要多看他跟那幾家的往來狀況,但如果是散戶,可能就要多注意該公司在該國是否有出現在報紙頭條等會影響大眾信心。

      但我個人認為擠兌也不是立刻發生的,都是可以觀察的。就一個機構投資或是專業投資人的角度,購買該家銀行的coco ,分析獲利來源(區域、業務、組成),Funding等基本面的分析,我還是覺得需要做足功課的。

      建議可以參考SP的Credit Report配上該公司的財報,我覺得算是一個蠻不錯的評估方法。

      刪除
    2. 謝謝作者很詳細的解答,過去對funding來源較沒有更深入分析。

      針對獲利來源想再請教作者的看法,銀行選擇經營策略主力在retial或wholesale的動機,除卻新興或已開發市場在NIM上的差異,西班牙與義大利銀行集中在retail,但可以觀察到希臘銀行卻是以wholesale為主。

      是否可以說因為經營目標不同,西義是要提高獲利能力(NIM)而retail banking帶來的NIM比較高;而希臘則是因為1990年代後的家計單位及企業過度負債帶來的NPE遽升,所以經營目標是降低NPE,因此業務集中在有營運現金流的企業及可提供擔保品的mortgages?(希臘部分的邏輯沒辦法說服自己,因為根據西班牙在拉美地區的子銀行可以發現以wholesale為主的銀行容易受到景氣循環影響,反而在資產體質表現下不如以retail為主的銀行穩定,例子是Santander與BBVA在墨西哥市場的表現)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