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從AKO和KIKO開始講。
AKO Fwd跟DKO最大的差別是出場方式。
AKO FWD:
直接圖先來了~
Buy USDJPY AKO Fwd
1Y 12mthly fixings
notional = 0.2*0.4mio USD
AKO= 120
K=115
EKI=112
prem=??
TKFE3PM fixing
AKO跟之前介紹的DKO TRF 其實本質上的分別有點大,或許圖看起來是一模一樣的,讓你的直覺是說,一樣的東西根本一直玩啊。一點變化都沒有。其實魔鬼是藏在細節裡,AKO顧名思義,就是Anytime Knock out,也就是說 你無時無刻都在比價,只要碰到AKO的點位,這契約就是失效了。
這邊來幫各位回憶一下,如果今天我是做一個一模一樣的DKO fwd,但是Fixing的時候從來沒過DKO點位,所以你會一直比到契約結束(我知道這機率不高,但還是有可能會發生),而AKO卻可能早早就出場了。
說明完這邊,大家大致可以了解它的結構,那許多的TMO們,在解釋這商品的時候,就會分成兩種的流派。(不是功夫拉,只是一種形容)
銷售技巧1: 把AKO的點位設得比較遠,讓客人可以多比幾次價,不用一直refresh。因為有些客人覺得每做一次,就等於被賺一手。但卻沒想到,當你AKO設很遠的時候,就跟buy one call sell two put幾乎一模一樣的價錢.....。
銷售技巧2: 把AKO的點位設的蠻近,天期也短。這種有點像是在跑短單,有些會做成KIKO,給客人prem。 這種方式的好處是,可以一直轉單,而且做錯方向也不會輸太多錢。但是對TMO來講,就是有點麻煩,paper work很多,蠻辛苦的。
再來要介紹的是KIKO
其中有EKIAKO 和 EKIDKO。但大部分比較專業的用語都是用EKIAKO當作KIKO,而EKIDKO則當作是sell DKO option。
(E)KI(A)KO:
Sell kiko USDJPY option
6 monthly fixings
notional = 0.2mioUSD
EKI= 112
K=115
AKO=120
TKFE3pm
prem=?
這種商品就是沒有賺錢,只會有賠錢的時候。但是期初可以收prem。 算是比較晚期一點的商品。為何我會說比較晚期呢? 主要就是像之前提到的,早期做TRF DKO等是沒有收prem的,所以到後來開始給prem以後,大家開始競價,最後乾脆就直接事前給prem。
他就是一直希望市場亂甩,然後一直出場,這是這商品的銷售方法。
這邊要多講一點,其實TRF DKO fwd等商品,都是sell 2個option buy 一個,按正常的位置來說,一定有prem,換句話說,就是在sell option,所以與其這樣拐彎抹角的,不如直接sell option 拿prem。
這大概就是常做的一些商品。
接下來,就是講一下這個市場最後的那一天8/11....(本來這篇想在811發的,結果那天有夠忙,這兩天才能發文........)
抱歉,手上沒有BBG和路透了,能抓到最長就是這樣。其實大家去佔CNH的便宜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因為中國的經濟一路起飛,所以大家一直看好人民幣的漲勢(USDCNY從8->6),又加上美國QE I,II,III,市場上就死命地sell USDCNH。在2014年以前,是真的有好長一段時間的榮景,大家都靠著USDCNH賺了不少錢,在當時,有很多連商品怎麼組,背後概念是甚麼組成,都不了解的TMO+PM在市場上趴趴走,薪水也被越炒越高。(你也知道的,台灣的老闆或上層,可能甚麼屁蛋都不懂,聽你畫畫大餅,他就買單了。把當時的場景,用在現在bank 3.0 fintech的概念上面也是一樣。你的部門經理可能只會開關機,他卻可以面試一個CS的碩博士.....超級傻眼)
題外話又講遠了,拉回來,當時由於閉著眼睛都賺錢,所以TMO其實也沒有提高自己的本職學能,所有人就一直sell usdcnh(buy usdjpy),每天不需要去想有甚麼風險,反正怎麼做,怎麼賺。每年就是等發年終or Bonus。TMU開始爆紅,大概都是佔銀行獲利的25%以上。
客人也都爽爽賺,每天跟TMO稱兄道弟,RM也都很眼紅,TMU變成銀行熱門單位,大家都想擠進來,MA的第一志願。
直到2014年,大家都看USDCNH要破6了,市場慢慢開始反轉(其實這都是有先機了,只是看你要不要去正視它,當年的4萬億計畫,就是一個警鐘) 。花了一年半的時間,USDCNH慢慢爬到6.2,大家不痛不癢。在6做的客人還在EKI裡面,想說凹一下,馬上就可以出場了。但是天算不如人算。2015/8/11那天就這樣來了。
就像一個平常的早上,交易室的大家都在吃完早餐與開完早會以後,開始準備上班,有些人可能還在樓下買咖啡,準備等等開會的資料,就跟平常不過的平常一樣。 直到9:15左右,
"今天怎麼CNY的中間價還沒出來??"
"大概是晚一點而已吧"
市場突然不動,但氣氛卻沒有一絲的奇怪,大家心裡大概都想著,可能是忘了上傳到網站吧。
直到9:30左右,中間價比昨天高1000pips!!!?
市場不動了,路透停了,有一種在死侍電影感覺,一切都變得如此的慢~~人生跑馬燈~~~
但是市場依然不動,直到路透突然開始狂跳,全市場瘋狂拋售CNH CNY,就像上面那張圖一樣,"一隻穿雲箭,千軍萬馬來相見。"
市場的NDF SWAP幾乎沒有人願意報價。報出來的價錢(你會覺得白癡才會接,現在回頭看,不接是白癡),就是一副不要拉倒的樣子。
市場瘋了,那個禮拜現在回想起來,根本不記得是怎麼過完的,就是亂。亂到你無法做任何事情,回頭想起,在那一周,也顯示出來,有些老闆是很厲害,有些協理副總,也不過就跟一個出道2.3年的TMO一樣,只能傻在那裏。
我到現在,有時候想到那一天,還是覺得像夢一樣,第一次看到崩潰的市場,不論是在台灣香港 中國,大家就是死成一塊。
最慘的人莫過於8/11前幾天做TRF DKO的人,再來就是做SWAP option的,最後是SPOT的,根本是跑都來不及跑,就被壓死了。
回頭想一下,那時候市場上真的有蠻多老鳥做了很多事情,現在來看,真的有顯示出它們的價值。為何我會這樣說了,事情發生以後,一個有sense的主管,就應該快點算現在的MTM,其實不太需要請上手算了,因為已經賠太多了,直接用swap+buy option,就可以推算出MTM了。第一重要的事情,是call margin,並且保障銀行的債權。這才是一個看過大風大浪的交易室主管該做的。
****
這邊插一個題外話,我之前可能沒有講到。就是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客戶,在這邊指的就是專門做TRF DKO這種商品的客人。基本上99%都是中小企業,1%是上市櫃(但天期短,而且量很小,有財報揭露問題),那這99%的中小企業,大部分都是本業不太賺錢,所以才會跑來賺這種高風險商品,而且許多人也不去正視這風險,即使她知道自己在sell option。
在811之後,市場破產的公司,數都數不完,但是銀行當初在殺價競爭的時候,也是當作看不見。客人本身財務狀況根本就不太好,卻可以承擔相對高的風險,風管就更不用說了,BSM大概也是霧颯颯。
*****
這篇好像有點太長了,下一篇來講一下衍生性商品目前的現狀還有unwind的一些方式。
2017年8月16日 星期三
2017年8月7日 星期一
抱歉,最近脫稿拖得有點嚴重阿
主要是因為事情有點多,又要上課又要面試,所以雜事有點多。
但我還是會努力寫下去的,上一篇的Popular算是比較時事的文章,希望是比較進階的同業可以做為參考之用。
目前規劃是下一篇應該是會把AKO+一些衍生性商品在做個小結。
之後可能就會比較多fixed income跟總經的東西。101的應該也希望可以增加一些。
出產文章的速度變慢了,哭哭~~
但我還是會努力寫下去的,上一篇的Popular算是比較時事的文章,希望是比較進階的同業可以做為參考之用。
目前規劃是下一篇應該是會把AKO+一些衍生性商品在做個小結。
之後可能就會比較多fixed income跟總經的東西。101的應該也希望可以增加一些。
出產文章的速度變慢了,哭哭~~
Bank Popular 西班牙大眾銀行事件
這篇算是紀錄一個銀行真的倒閉以後,在Basel 3下,他的資本結構減計以及改變的過程。
因為很多做研究的人,他或許對於Basel 3的資本結構和resolution的方法都很熟了,帶是之前是幾乎沒有實例可以做為驗證。Bank popular算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大家也可以矯正一個觀念,銀行不是不會倒。如果您手上有一堆的coco也可以仔細想想是否承擔的了那麼多的風險,還有他的報酬率是否合理??
一樣,一開始先看一篇新聞。看完以後,之後講起來也比較容易有概念。
舊的圖先拿出來一下,讓大家回憶一下(一定要重複,重複,再重複,因為這可能比天外飛仙還難理解)
下面這個圖是我"借用某家銀行"的報告。我覺得他寫的算是蠻好理解的,大家也可以藉著這張圖,對於那些出現有問題的銀行可能的下場,有進一步的理解,也可以重新評估自己之前分析的model是否合理??
因為很多做研究的人,他或許對於Basel 3的資本結構和resolution的方法都很熟了,帶是之前是幾乎沒有實例可以做為驗證。Bank popular算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大家也可以矯正一個觀念,銀行不是不會倒。如果您手上有一堆的coco也可以仔細想想是否承擔的了那麼多的風險,還有他的報酬率是否合理??
一樣,一開始先看一篇新聞。看完以後,之後講起來也比較容易有概念。
舊的圖先拿出來一下,讓大家回憶一下(一定要重複,重複,再重複,因為這可能比天外飛仙還難理解)
還記得這個圖吧?!不記得的話,我覺得你要去複習一下舊的東西。
雖然這銀行不是GSIB,但是求償的邏輯是一樣的。這次就是這家人民銀行要倒了。還記得我之前有張圈圈圖,有三條線的。好~你說你不記得了。再貼一次~
這次的狀況跟一般了解的不太一樣喔~一般人的邏輯(包含我)的想法都是,一個銀行的經營狀況越來越差,可能會先到MDA(popular還有€325mn的MDA buffer)--->AT1會出現不付息。然後再來是CET1 ratio不足,造成COCO 本金減損或轉換成股權<這段之後COCO會介紹>。然後才會碰到PONV,公司就GG了。
但這次很特別,Bank Popular跳過一切,他直接被宣布PONV,然後被買走。故事結束!!!
這邊牽扯到一些需要經驗的問題,我想到我有一個老闆跟我說過,他看過很多不賺錢的銀行,但從來沒看過這樣倒閉的,只有一種狀況銀行會倒,就是流動性的快速不足,白話一點:
擠兌 !!!
這次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ECB就是覺得Popular很快就無法支付負債,主因來自於光是到三月底為止,popular流失了€18bn的存款,約當是其第一季財報裡總存款的25%。雖然popular有申請€3.6bn的ELA(Emergency Liquidity Assistance),但很明顯的,根本不夠補,更不用說一大堆的企業也在抽離它們的存款。
結論就是為了保持金融的穩定,就被判定PONV,然後用一歐元賣給 Santander 。
這邊就可以看出來,這是一個標準gone concern的狀況,在此狀況下,每一塊的資本會有甚麼變化(或下場拉):
1. 股權不用說,直接歸零
2. 他的COCO是轉換成股權,然後直接砍掉(所以就是等於直接歸零,跟write down沒兩樣)。大概是€1.35bn。這邊也包含他的legacy T1。
3. €685mn的LT2,在這邊是轉換成股權,但是用1歐元賣掉,所以也是歸零....
4. 這邊又要扯一個題外話了,是有關BRRD的,這裡面有提到他三大工具,這邊由於適用競標他的資產。所以是
sale of business tool :
Authorities may deviate from the standard marketing requirements for the sale of the business of an institution under resolution, if the failure of the institution represents a material threat to financial stability and there is a conflict betwee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ool and the marketing requirements.
Authorities may deviate from the standard marketing requirements for the sale of the business of an institution under resolution, if the failure of the institution represents a material threat to financial stability and there is a conflict betwee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ool and the marketing requirements.
簡單的說就是在影響金融穩定性的狀況之下,主管機關是可以不按照正常市場規則下,標售其資產。
在這次BRRD的評估之下,基本狀況下,Bank Popular的經濟價值約為-€2bn ,最慘的狀況是-€8.2bn。這邊也談一下Santander本次併購的狀況,他預計總共將會要支出€9.1bn,但其中的€2bn已由AT1+T2吃掉了,所以大概有€7bn的缺口,它們打算用募資。另外有關併購的綜效以及狀況請詳見他們的PPT。這邊就不講太多了,但有一點要提到,這對Santander的CET1影響很小。
下面這個圖是我"借用某家銀行"的報告。我覺得他寫的算是蠻好理解的,大家也可以藉著這張圖,對於那些出現有問題的銀行可能的下場,有進一步的理解,也可以重新評估自己之前分析的model是否合理??
這邊最後來總結一下這次popular的事情:
1. 相較於義大利銀行雖然在政府的流動性支持下仍能繼續營運(實際的資本情況比Popular差),流動性的快速消失,造成了這次popular的PONV。
2. 本次popular很幸運地在write down T2 AT1後,就可以成功地找到外部資金,並且被收購。如果未來在沒有流動性的因素之下,T2是否會被轉換成股權?會成為M&A關心的重點之一。
3. 這是之前重複多次的重點,許多營運不佳的銀行,即使MDA都沒有破,但是PONV的淺在風險是比較大的。本次CET1 及MDA都符合需求,但卻直接突破PONV。AT1的持卷者可能需要注意PONV的潛在風險可能是大於CET1 trigger。
4. 承3,很多銀行在評價AT1的時候,都會考慮其coupon cancel risk。在考慮coupon cancel risk的時候,應該是把它當成是一個比較短期的因素。例如說公司遭受意外的罰款(一次性)之類的,造成突破MDA trigger。而對於潛在風險很大的銀行,則須把注意力轉到本金減損的機率,這算是這兩年coco valuation比較少討論到的地方。
最後這塊我先大概提一下,就是有關於本次事件發生以後,市場對於AT1/T2的spread縮小很多
主要是由於T2遭受減損的機會,AT1相對地就會貴一點。(反正發生事情,他都要減損。)
有關於valuation的東西,擺在COCO那邊講完,在開始把這當作案例探討,不然我看腦要燒掉了。
2017年8月2日 星期三
TLAC & MREL -- 1
這篇就是目前市場上最多人討論的TLAC+MREL
首先一定要介紹一些Acronyms。
TLAC: Total Loss Absorption Capacity
MREL: Minimum Requirement for own fund and Eligible Liabilities
Opco: Operation Company
Hoco: Holding company
AT1: Additional Tier1
CET1: Core Equity Tier 1
這些都是常用的縮寫,我先把有想到的寫上去,有些忘了寫,就等我發現在加吧。
廢話不多說,直接進入TLAC: 先從它的定義講起,從FSB的定義解釋"It should be a liabilities that can be effectively to be written down or converted into equity during resolution of G-SIB without disrupting the provision of critical function or giving rise to material risk of successful legal challenge or compensation claim." 看完以後,覺得應該很直覺的,就是GSIBs倒閉以後,拿這東西來賠就好了。這樣應該是比較好了解的開始,後面再來討論TLAC面臨到的問題。
我們在看一下之前B3提到的圖:
這次多了一條線喔 MDA的那條。這個跟之後講到COCO的 關係比較大。
我們這篇的重點還是擺在PONV(point of non-viability)上。就是說,當銀行走到這個狀況的時候,你已經確定無法繼續走下去了,所以連Tier 2和TLAC工具都要下來吸收損失,想要比較了解這塊的,可以先看一下Monte di pachi 西亞那銀行和西班牙共和銀行。這兩家都是最近的例子,看一下他的新聞,就可以大概理解他的狀況,之後也會有專篇介紹。
再拉回來,以PONV畫出的線,分為左右兩邊,左邊是going concern右邊是gone concern。白話文的意思就是公司還可以營運下去的狀況下,如果出現問題,就是CET1和AT1要拿錢來補(轉換成股權,或本金減損)。如果狀況慘到不行,就會跨過PONV,那時候就是拿T2和TLAC的絹來補了。
這邊來看一個簡單的示意圖:
當然,這都是一些理論上的狀況,實務上各國還是會遇到一些不同的問題,會多少有一點差別。但bail-in的精神是不變的。
以上都是之前有提到的東西,只有一點點新的,所以這邊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這邊我們來看一下未來要求TLAC的資本結構,就是你常常聽到的2021年銀行的TLAC要到21%之類的東西,我先用圖來舉例。
接下來就要看TLAC工具的定義了。
1. 必須是無擔保(unsecured)
2. 距離到期日至少一年以上(實務上大都是發5年以上的債劵)
3. 需優先於所有被排除負債吸收損失(其實就是暗示他可以是法定型、結構型或是合約型的次順位)
4. 如果該金融母公司(holing company)沒有被排除負債,TLAC工具也不一定要是合約型的次順位。重點是他要可以優先吸收損失。
5.若處置機構可以依法免除被排除負債列入Bail in範圍,則OpCo senior debt可部分認列為TLAC工具(因為大部分歐洲銀行的OpCo senior debt與部分被排除負債償債順序相同)
***被排除負債的定義: 包含已保險存款、即期存款及短期存款(原始到期日少於一年)、衍生性商品所衍生負債、具衍生性商品屬性債務工具(如結構債)、因合約所引起負債(如應付稅金)等。***
英國和瑞士已經完全確立未來就是只有Holding Company的senior unsecured debt了。
這邊要多提到一個概念,大家應該都知道銀行的公司結構是有分成有控股公司,和沒有控股公司的。所以發行TLAC/MREL工具的來源,也會因為結構的不同,分成Holdco發的和OpCo發的。所以就會討論到,這種跨國大銀行是屬於用單點處置SPE或多點處置MPE。
----------------------------------------------------------------------------------------------------------------
Single Point of Entry:
1. 通常由最上層控股公司吸收全部損失
2. 所有TLAC由控股公司發行,稱為外部TLAC(External TLAC)
3. 外部TLAC會透過重要子公司發行TLAC給母公司(Internal TLAC)來移轉,以避免當重要子公司面臨處置時,母公司不救助之情況。
***國泰金控(2882)去年首次發行甲種特別股,募得近500億元,今日特別股掛牌上市,國泰銀行總經理李偉正當時擔任金控發言人,他說此次募資用途為打亞洲盃。資金去年底已到位,國泰金表示,此次募資其中350億元是要買國壽的無到期日累積次順位公司債,強化國壽的資本結構及因應未來業務發展需求,剩下即是要留作國泰世華銀行發展需求,隨時可強化銀行的資本強度。
這天先講到這邊,TLAC/MREL差別,還有一些評價問題留在下一篇好了。
最近有點忙,所以出刊比較慢....要變成富監了
首先一定要介紹一些Acronyms。
TLAC: Total Loss Absorption Capacity
MREL: Minimum Requirement for own fund and Eligible Liabilities
Opco: Operation Company
Hoco: Holding company
AT1: Additional Tier1
CET1: Core Equity Tier 1
這些都是常用的縮寫,我先把有想到的寫上去,有些忘了寫,就等我發現在加吧。
廢話不多說,直接進入TLAC: 先從它的定義講起,從FSB的定義解釋"It should be a liabilities that can be effectively to be written down or converted into equity during resolution of G-SIB without disrupting the provision of critical function or giving rise to material risk of successful legal challenge or compensation claim." 看完以後,覺得應該很直覺的,就是GSIBs倒閉以後,拿這東西來賠就好了。這樣應該是比較好了解的開始,後面再來討論TLAC面臨到的問題。
我們在看一下之前B3提到的圖:
這次多了一條線喔 MDA的那條。這個跟之後講到COCO的 關係比較大。
我們這篇的重點還是擺在PONV(point of non-viability)上。就是說,當銀行走到這個狀況的時候,你已經確定無法繼續走下去了,所以連Tier 2和TLAC工具都要下來吸收損失,想要比較了解這塊的,可以先看一下Monte di pachi 西亞那銀行和西班牙共和銀行。這兩家都是最近的例子,看一下他的新聞,就可以大概理解他的狀況,之後也會有專篇介紹。
再拉回來,以PONV畫出的線,分為左右兩邊,左邊是going concern右邊是gone concern。白話文的意思就是公司還可以營運下去的狀況下,如果出現問題,就是CET1和AT1要拿錢來補(轉換成股權,或本金減損)。如果狀況慘到不行,就會跨過PONV,那時候就是拿T2和TLAC的絹來補了。
這邊來看一個簡單的示意圖:
當然,這都是一些理論上的狀況,實務上各國還是會遇到一些不同的問題,會多少有一點差別。但bail-in的精神是不變的。
以上都是之前有提到的東西,只有一點點新的,所以這邊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這邊我們來看一下未來要求TLAC的資本結構,就是你常常聽到的2021年銀行的TLAC要到21%之類的東西,我先用圖來舉例。
Pillar 1 第一支柱主要構成的有CET1+AT1+T2+其他TLAC工具。那CET1細分的原因是來自於留存緩衝(conservation buffer)必須要由CET1構成。
但目前已經確定要加入Pillar 2R了,所以在2022年的時候,大概會是如下圖:
接下來就要看TLAC工具的定義了。
1. 必須是無擔保(unsecured)
2. 距離到期日至少一年以上(實務上大都是發5年以上的債劵)
3. 需優先於所有被排除負債吸收損失(其實就是暗示他可以是法定型、結構型或是合約型的次順位)
4. 如果該金融母公司(holing company)沒有被排除負債,TLAC工具也不一定要是合約型的次順位。重點是他要可以優先吸收損失。
5.若處置機構可以依法免除被排除負債列入Bail in範圍,則OpCo senior debt可部分認列為TLAC工具(因為大部分歐洲銀行的OpCo senior debt與部分被排除負債償債順序相同)
***被排除負債的定義: 包含已保險存款、即期存款及短期存款(原始到期日少於一年)、衍生性商品所衍生負債、具衍生性商品屬性債務工具(如結構債)、因合約所引起負債(如應付稅金)等。***
這邊有太多的專有名詞,先從三大類型的次順位開始介紹。
一、合約次順位
發行條款明確約定,該TLAC 主順位債的受償順位劣於被排除負債。目前也考慮介於T2與主順位債之間,發行Tier3,但此作法違反舊有T2契約內容。目前法、西、瑞典已修改新發行T2之條款,目前法國T3已順利發行。
二、立法次順位
經由修訂現有法律,使得主順位債成為法定TLAC,受償順位劣於被排除負債。德系銀行現有資本已能補足TLAC缺口;義大利已通過立法,將存款求償順位高於TLAC 主順位債。德系銀行的TLAC債將不具有ECB repo的資格。
三、結構次順位
某些大型銀行集團採用非營運控股公司的組織結構,控股公司沒有營業活動,主要透過子公司展開具體業務,故這類控股公司資產負債表通常沒有被排除負債,使其主順位債(Hold Co Senior Debt)需優先於旗下營運子公司的普通債務吸收損失。<英國、瑞士>
因為這牽涉到各國的法律,所以也請看下圖一同服用。
這邊要多提到一個概念,大家應該都知道銀行的公司結構是有分成有控股公司,和沒有控股公司的。所以發行TLAC/MREL工具的來源,也會因為結構的不同,分成Holdco發的和OpCo發的。所以就會討論到,這種跨國大銀行是屬於用單點處置SPE或多點處置MPE。
European GSIBs
|
|
Hold Co
|
Op Co
|
üHSBC
üRBS
üBarclays
üStan.
Chartered
üCredit
Suisse
üUBS
üING
|
üBNP
üDeutsche
Bank
üBPCE
üCrédit Agricole
üNordea
üSnatander
üSociété Générale
üUnicredit
|
Single Point of Entry:
1. 通常由最上層控股公司吸收全部損失
2. 所有TLAC由控股公司發行,稱為外部TLAC(External TLAC)
3. 外部TLAC會透過重要子公司發行TLAC給母公司(Internal TLAC)來移轉,以避免當重要子公司面臨處置時,母公司不救助之情況。
***國泰金控(2882)去年首次發行甲種特別股,募得近500億元,今日特別股掛牌上市,國泰銀行總經理李偉正當時擔任金控發言人,他說此次募資用途為打亞洲盃。資金去年底已到位,國泰金表示,此次募資其中350億元是要買國壽的無到期日累積次順位公司債,強化國壽的資本結構及因應未來業務發展需求,剩下即是要留作國泰世華銀行發展需求,隨時可強化銀行的資本強度。
這邊350E 就是所謂的internal TLAC。
所以台灣的特別股其實某方面來說,並不是特別划算。只是因為台幣能投資的固定收益商品太少,所以大家必須承擔更多的風險。在這個例子當中,如果國泰任意子公司出現問題造成金控需要出錢,這張特別股就要先賠。另外,如果國壽也出現損失,你也要賠。<只是在國壽裡面,他算是次順位,必須要跌過PONV>
***
Multiple Point of Entry:
1. 由各損失個體自行吸收損失(處置個體可能是單一子營運公司或中間控股公司(sub-group)等)
2. 各處置個體需依各國當地法規決定所需TLAC。須注意的主要是要避免各地主管機關的法令有所衝突。
3. 現在有些MPE的公司是轉向於,把各地的子行(或分支機構)當成是當地的SPE來看待。
這天先講到這邊,TLAC/MREL差別,還有一些評價問題留在下一篇好了。
最近有點忙,所以出刊比較慢....要變成富監了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