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還會有個問題就是可能會有點雜,主要是我想從發債的流程開始說,而不是像一般的教科書一樣分門別類介紹:
首先就是為何要發債,基本上原因就是公司缺錢,這邊的錢有可能是因為他業務上現金流不足,也有可能是M&A
,當然也有其他的可能,比如說市場上的錢真的好便宜(這句話的意思是指利率太低)。
假設今天A公司要發債了,就要看
1. A有發過債
2. A沒發過債
========================================================================
假設他有發過債,那定他的IPT 就會相對來講簡單很多。(這邊都是以IG來看,HY會有點不一樣)
舉例來說A公司市場上有流通的債,T spread 分別是 2yT+50 5yT+70 10yT +100
那他現在要發新債,可能就訂一個IPT 2yT+60 5yT+80 10yT +110
當然你會問,為何比舊債高呢?
主要是吸引投資者可以多下單,另外這是第一次的出價,之後下單以後,如果市場狀況良好,就可能會在Tighten一點。
(註: Widen 跟 Tighten,分別是指spread 變寬及變窄)
那最後可以Tighten或是可能是widen,就會取決於當時的市場:
a. 有可能是因為時間點(比如說是年初或年底)
b. 同一時間是否有其他大公司發債
c. 是否有相關法規出爐
d. 公債市場是否有大幅波動
e. 財報周
f. 市場情緒
g. 國家因素
時間上,大部分公司都比較偏好年初買債,年底的時候可能很多人都去休假了,市場也相對清淡,買債的人會比較少,甚至有些公司為了洗獲利,可能會在10月11月賣劵realize獲利。
發債時,如果有其他大公司發債,就會有排擠效應,如果又是同類型公司發債,市場又比較緊,你要付出的成本可能更高。
另外就是市場,如果發債時市場波動比較大,你hedging的成本可能也比較高一點,訂價也會影響到,因為你是T加點 (銀行偏好pay floating receive fixed,有些公司偏好pay fixed rec floating)
最後要稍微提一下的就是國家因素,這通常跟中國比較有關,很多中國公司偏好認購中國的債劵,因為國家可能會給你一些政策上的優惠,比如說抵押比率等。另外有些人覺得自己對自己國家的公司比較熟,所以比較願意認購自己國家的債劵,這也叫Home Bias (這就跟USDTWD 一樣,很多SI SN產品連結USDTWD的客戶,都是台灣人)
這幾個原因都有可能會影響到你發債時的狀況,當然可能會有一些其他的可能性,但我目前還沒想到。
=========================================================================
再來就是A公司沒發過債:
主要差別是他定價的時候,更容易受到市場的影響。
假設相對穩定的市場之下,他的定價方式應該都會找一個類似的B公司來比價,比如說遠X電信發債,你可能就會拿台灣X哥大來比較。但發出來的價位又一定會比中X電信低,因為中X有部分的國家背景。
以上說的這個方法基本上適用所有產業,除非你是一個橫空出世的產業,比較找不到類比的對象,那可能就會按照你的財報及現金流,來幫你定價。(這時候S&P Moodys Fitch出的報告,影響就相對會有影響)。這塊跟股票定價其實蠻類似的。
這邊講一個稍微有點的題外話,因為很多債劵都是借新還舊,比如說A公司有個一批債都是在今年到期,但量可能相對比較大,正好運氣又不好,今年的FCF又有點往下,那你的IPT可能就要widen很多,這個市場其實也是蠻人吃人的。
=========================================================================
上述都是一個公司開始發債的評價問題,再來就是一般機構投資人會看劵的方法:
首先大家要先了解大部分投資部門可能會用產業來分,也有用國家,每家的分法不太一樣,也是取決於部門人數的多少。
那假設用產業來分好了,我們可能會用BBG裡面內建幾個ticker來看產業,那這些東西都可以用add in 放到excel裡。
大概擺在excel以後,會變成這樣。那這些是BBG把裡面這些sector USD債劵所有的OAS擺在一起平均出來的結果。
問題是,他沒有分年份,所以只能看一個非常的大概。那如何要更仔細的觀察呢??其實只要把你常看的那幾家公司的劵,按年分分類,這樣你就可以分出各天期、各公司、各國家,甚或是各評等水準的Yield curve。
這邊也可以用BBG的功能: MARS
另外你要搜尋劵的話,可以用BBG裡面 SRCH 的功能來挑劵。
這樣你就可以組成一個比較合理的看劵參考,要標新劵的時候,也可以比較快看出價錢是否合理。
這邊牽扯到一個題外話,就是股票很多都會用ETF看,那為何不用債劵ETF來看呢??這個問題很大,牽扯到的細節比較多,我可能之後再開一篇來深入探討。
接下來講一點各種hedging的方法:
第一,利率風險通常都是利用IRS避險,比如說 你手上有一個floating的劵,但你覺得3M libor會持續向下,甚至會到負的,你比較想拿fixed coupon來保護你的現金流,所以你會做IRS (pay floating rec fixed)這樣來鎖定你未來的現金流。這是最簡單的作法,當然你也可以對短率長率的不同看法,來做調整。
第二,貨幣風險: 台灣壽險業最常做的就是FX SWAP去避險。因為你收台幣投美金債劵,或是其他美金計價資產。這時候如果有贖回或是到期的保單,你會有需要台幣來支付,如果完全沒有避險的話,其實在支付台幣的時候,你會有相當程度的錯幣風險(尤其是台幣一直走強的現在)。許多保險公司的做法就是做3M-9M的USDTWD swap去避險,然後他們通常會用FX swap點數去換算成利率去推算。
**FX swap 的部分 之後也來開一篇FX 101來說好了'。
第三,就是Credit risk,這種就是用CDS避險,但做的人其實不是像上面兩個的多,因為它通常都是5Y 10Y ,公司也必須要夠大,才會有報價,幣別常見的只有USD跟EUR。 Spread其實比較寬。
這邊多提一點好了,一般金融機構承擔Credit risk可以用兩個面來解釋:
第一個: 把它當成是一種放款。簡單的說,今天要買這檔債卷,一樣上受審會,開額度 天期 貨幣。然後投資單位按照自己的步伐執行。然後這種很多都是擺在banking book(HTM)裡面。
第二個: 銀行直接畫一個額度給投資單位,一般來說只會用blacklist來限制你。比如說 某些產業國家不能碰,或是TLAC可能只能占多少比例,不能買sub之類的方式。
不管以上哪一種方法,都有它的好處跟壞處,可能隨著每間金融機構的想法不同而有所改變。
介紹完以上三種避險方法以後,其實一般公司不會全數都做(三取二 ,也有部分會三取一),因為你要承擔部分風險,才會有收益。
這邊還有一個點就是,比如說保險公司收美元保單,或是銀行收美金存款,他如果這些錢去投美金的債卷,這樣等於就沒有錯幣風險,那他就有多一點點的成本空間去做CDS。
感覺講得有點太長了,剩下的留到part III 好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